首页 > 陇酒风采

浅谈崆峒酒文化

来源: 茹 坚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3日

1-.jpg

  茹坚,平凉文化界知名人士,曾担任平凉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平凉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平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甘肃皇甫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崆峒文化研究会产业委员会主任、平凉崆峒学研究院副院长。多年来致力于平凉地域文化及陇东民俗文化的研究,有《黄帝问道的圣地--崆峒山》、《崆峒源流探》、《崆峒道源文化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寻找指导性和可读性的最佳结合点》等文化、学术研究论文及百余篇散文、杂文、评论在国内知名报刊杂志发表。

医酒同源

  古人造的“醫”(医)字结构来理解,医与酒同源,都具备治病养生的功效。这个字的上半部左边是“医”,右边是整个字的声符“殳”,下半部是装酒的容器。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工艺酿造的酒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养生文化。《汉书·食货志》中提到“酒为百药之长”,这是古人对酒在医药领域应用的高度评价。

  东晋道学家、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在《抱朴子·登涉》记载:“黄帝欲登圆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雄黄,其蛇皆去。”这个用酒配制雄黄的故事,在美国学者W·爱伯哈德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也有提及:中国远古时代,黄帝的部族发生了大瘟疫,他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医道高明,前去讨教治疗瘟疫的办法,制止了这场人类大灾难。可以推断,广成子其人在远古时代既是巫师也是医生。

3-.jpg

平凉是我国中医养生的起源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古人以12年为一纪,相传华胥氏孕伏羲12年才出生,为了纪念这位圣人,古人就把他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伏羲氏被中国历史文化中尊为古代的三皇之首,与神农氏、燧人氏并列为上古文明之祖。1999年出版的新版《辞海》,对“成纪”的注释明确写到——“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部”。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使古“成纪”为平凉伏羲故乡这一说法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大地湾遗址相距成纪古城28公里)。而伏羲故乡的证实,使伏羲所画八卦从时间和空间上生根,八卦文化得到鲜活的显现。

  伏羲氏对人类贡献最大而且影响至今的是创画了八卦,八卦的核心元素是“阴阳”。几千年来,中医名家、养生家以阴阳之理配制药酒,探索益寿延年的方法,为人们生活和健康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据说,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广成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于是,黄帝亲往拜访,见岐伯聪颖惠敏、学识渊博,便拜岐伯为师,朝夕拜询。《资治通鉴》中记载:“岐伯,北地人。”“北地”即今天庆阳、平凉所在的陇东地区。

  注:《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

  另一种说法为:“道”的化身曾三次降于人间,分为黄帝时期的广成子、西周时期的老子、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德经》。黄帝拜访广成子后,广成子授黄帝《道戒经》七十卷,《自然之经》一卷,《阴阳经》一卷。

  两晋时的平凉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著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于是,古人称我国中医学为歧黄之术。黄帝与岐伯等人以问答形式形成的《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学的先河,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对人体脉理、经络、人体解剖、针灸及包括中药药酒方剂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医学、养生学。

  《黄帝内经》在西汉时已被史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7家”。亦即以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以及旁篇,共称为“医经七家”。《黄帝内经》就是其中之一,广成子传黄帝的养生之道,也称为《自然经》。这些医用养生的记载,都和崆峒文化有关联。两晋时的平凉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著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于是,古人称我国中医学为歧黄之术。黄帝与岐伯等人以问答形式形成的《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学的先河。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对人体脉理、经络、人体解剖、针灸及包括中药药酒方剂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医学、养生学。

崆峒酒历史渊源

  作为酒与养生文化重要区域的平凉,酒的生产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渊源。“民以食为天,酒以粮为先”,庆阳、平凉因地处陇山以东,习惯上称为陇东,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这是酿酒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周新郢博士等人对陇东地区众多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进行作物种子分选等调查后得出结论——在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前),随着部落数量的增加和部落规模的扩大,陇东地区已经成为原始农业的中心。

2-.jpg

  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和平凉相连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据新华社2002年10月21日发布的一条消息说,大地湾一期(距今7800年前)出土的炭化稷(糜子)标本,与国外最早发现的希腊阿尔基萨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它不仅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种植的粮食品种为稷,然后才是粟(谷子)的推广。而此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北方农作物标本大多是粟,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无论稷(糜子)与粟(谷子),都是古人酿酒的重要原料。

  据史载,周人始祖自后稷姬弃开始,曾接连两代为主管农业的“司稷”之官。 至夏代晚期后稷后人不窋继任时,由于“夏后氏政衰,  弃稷不务”,于是“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而这不窋所“奔”的戎狄之地,就是今天的庆阳、平凉一带。不窋在陇东续修旧业,不违农时,勤于农务,从而光大了世德,不辱于先世。不窋死后,子鞠继立,仍在陇东一带。鞠卒,其子公刘继立。关于公刘的事迹,《史记·周本记》记之日:“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正由于不窟至公刘时代在陇东地区的苦心经营,周人才得以兴盛。周人的兴盛,使食粮的储藏成为可能,《诗·大雅·公刘》说:“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意思为:公刘忠实又厚道,不能安居享安乐。又分疆界又治田,粮食收来装进仓。从古籍记载以及大量出土的陶制粮仓器皿,可以证实陇东古人对粮食种植和储藏的高度重视。现收藏于平凉市博物馆战国彩绘陶囷,就征集于陇东粮仓的中心地段——灵台县。另一件属于汉代的庑殿顶连体灰陶仓,出土于灵台县百里乡石塘村,灰陶仓庑殿顶,屋顶平缓,前后左右都有斜坡的屋顶,这是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的象征。

  2003年4月14日甘肃日报《甘肃东部为中国文明起源地之一》文章称:甘肃东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且闻名于世的周、秦、汉、唐四个时代的文明古国都背靠甘肃东部地区,正是由于这里有以大地湾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才使这条文明线得以延伸,形成和发展了周、秦、汉、唐辉煌而灿烂的华夏文明。

崆峒酒的历史见证

  历史久远的陇东粮仓酿造的酒,有很多文物可以证明它的发展和存在。

     1967年9月,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发现了。在由当地社员挖掘出的文物中,一只卣被撬开盖后,发现里面盛满液体,液体散发着淡淡的酒香,极为遗憾的是,这卣被考古专家断定为国内除已发现的汉代的酒之外存世最久的西周早期的酒。这种筒形提梁卣,是商周贵族们祭祀或宴饮时,用来盛一种特制香酒的器具,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在奚伯墓和潶伯墓中出土,共两对。这两座墓都属西周早期(潶伯墓略早些)墓,奚、潶均为地名, 即二伯的封地,而奚、潶二伯,正是在陇东种植糜子和谷子,发展原始农业的不窟、公刘的后人。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共发掘各类文物1800多件,其中属国家一级文物的达27件之多,鼎、簋、尊、爵、卣等一批稀世珍宝,都与酒有关系。

  1962年出士于泾川县金明乡长武古城的春秋之前的青铜装酒容器——翼兽形铜提梁盉,目前国内尚属孤品。

  1986年9月,静宁县博物馆在李店镇王沟村抢救发掘了数批汉代漆器,总数超过50件,多为漆耳杯,耳杯为典型的古代饮酒用具。

  平凉市博物馆藏有一件镇馆之宝——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属国家一级文物,这是一件典型的古代饮酒用具,它的出土也对研究古代酒文化及其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7年7月,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南坡社出土了一个长80厘米,残高74厘米的青铜狻猊。经专家鉴定为元代文物,狻猊背上左右两边拓着两个方扁形的壶,壶口长方形,似为盛酒容器。两壶中间有一方口空间隔开两酒壶,里面有烟道及管道,应是一件温酒器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结合元代是陇山地区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特定历史,(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哥汗及其王妃先后驻跸陇山,继而元朝的创始者忽必烈经营关陇,驻军陇山。后来,安西王一世忙哥刺、二世阿难答、三世月鲁铁木耳,这些成吉思汗后裔的“黄金氏族”及其他藩王,长期居住生活在这里)。这件青铜狻猊温酒器文物在研究崆峒酒文化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编辑: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