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陇酒风采

崆峒酒韵 古法传承

来源: 崆峒酒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9日

蒸溜白酒自宋元以后出现,古时酿酒主要依赖粮食和酒糟的自然发酵,可谓天时、地利因素占比更大,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古人在数百年的酿酒过程中,经过酿酒工匠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最终确定的常用酿酒原材料为高粱、大米、玉米、小麦、大麦、燕麦、红薯、甘蔗等。行业间流传着“高粱酒香,玉米酒甜,大米酒净,糯米酒绵,小麦酒冲”的说法,同时对酿酒用水也极为重视,所谓“名酒必有佳泉”等。


崆峒酒古法传承

宋代制曲的多样性


宋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宋代制曲酿酒工艺理论有了较大发展,宋朝也是中国历代王朝编撰酒经——制曲酿酒工艺理论最多的一个朝代。


其中《北山酒经》是宋代制曲酿酒工艺理论的代表作,记载了丰富多样的酒曲种类,共计十数种,这些酒曲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宋代制曲工艺的精湛与成熟。


宋代还创新性地出现了风曲和曝曲这两种别具一格的酒曲。风曲的制作巧妙地借助自然风力,让曲坯在微风轻拂中慢慢熟化,从而形成独特的风味;曝曲则是利用阳光的天然能量,通过晾晒使曲坯干燥并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赋予酒曲别样的风味特质。在原料选用上,宋代制曲也有了大胆的革新,从以往的熟料改用生料。这一改变不仅简化了制曲流程,还为酒曲带来了更加天然纯粹的风味。



我们能从以上文字中深切感受到古人对酿酒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们在酿酒技艺上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宝贵的酿酒经验和工艺,不仅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崆峒酒 古法传承

明清时代 技艺趋于成熟


崆峒酒作为平凉本土地产名酒,其溯源脉络传承远古黄帝问道“汤液醪醴”,延续至宋代老烧酒,直至明代蒸馏酒工艺的广泛应用。

明代在酒曲制作过程中,对原料的处理更加精细。例如制作麦曲时,会将小麦进行筛选、蒸煮等处理,使原料更易于微生物生长和作用。同时,对制曲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有了更明确的经验总结,以保证酒曲质量的稳定性。明代的蒸馏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采用天锅等蒸馏设备,通过加热使酒精和其他挥发性成分汽化,然后冷却收集,得到高度数的蒸馏酒。

明代酿酒工艺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传统酿酒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世酿造出各种风味独特的美酒提供了技术支持。

清朝“康乾盛世”时代,全国酿酒业也随着社会的稳定而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从清代开始全国出现南黄北烧的局面,基本延续到了现在。

清朝的酿酒工匠对发酵过程的控制更加精准。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发酵的规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酵的温度、时间和湿度等参数。例如,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会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防止发酵过度;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则会采取保温措施,保证发酵能够顺利进行。

蒸馏技术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蒸馏设备更加完善,出现了一些改进型的蒸馏器,如采用了多层蒸馏甑等结构,使蒸馏效率和酒的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酿酒工匠对蒸馏过程中的火候、蒸馏次数等也有了更精确的把握,能够根据不同的酒种和品质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蒸馏操作,从而得到不同风味和酒精度数的蒸馏酒。


崆峒酒 古法传承

国时期  技艺创新


民国时期,中国酿酒布局依然延续了明清时形成的北烧南黄的格局,在白酒、黄酒等传统酒类的酿造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的酿造工艺,但在一些环节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在白酒的发酵过程中,采用了“老五甑”等新工艺,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和酒的产量。同时,在黄酒的酿造中,开始注重对发酵温度和时间的精确控制,以提升黄酒的品质。

酿酒设备的材质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陶制容器和铜制蒸馏器,还出现了一些木质、竹制的辅助设备。例如,木质的酒桶、酒箱用于储存和运输酒液,竹制的筛子、漏斗等用于原料的筛选和酒液的过滤,这些材质的设备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还能为酒带来一些独特的风味。

平凉各烧坊生产工艺基本传承自宋代以来老烧酒,明清蒸馏酒工艺,酿酒原粮以本地所产高粱、玉米为主,采用固态酿造,传统手工操作。

崆峒酒酿造技法源自古代技艺传承,历经了自然发酵酒、蒸馏酒等不同历史时期。到1951年建厂,基本定型为崆峒酒独有的酿造技艺,其工艺技术延续了平凉本地千百年来传统酿酒技法,又吸收结合四川、陕西等地流传过来的经验做法,成就了当时崆峒酒产品风格特点。

从古老的酿酒技艺到现代的创新发展,崆峒酒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始终保持着醇厚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三千余年的酿酒历史,是崆峒酒的深厚底蕴;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是崆峒酒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未来的日子里,崆峒酒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芒,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来源:崆峒酒)

(编辑:小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