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甘肃酒业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5日
(摘 录)
(2010年6月28日)
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
今天我们召开省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扩大会议,参会的不仅有领导小组成员和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还邀请了业内专家和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代表,目的就是要广泛动员、集思广益。会议的内容很丰富,传达了学习陆浩书记的批示,几个牵头部门通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对下一步的工作作了初步安排,产区市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葡萄酒生产企业谈了今后的发展设想。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快发展的目的。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加快发展葡萄酒产业
(一)葡萄酒产业是富民强省的好产业。葡萄酒产业是集三次产业于一身的复合型、生态型产业,是朝阳产业。它是农民眼中的好产业。葡萄种植技术易掌握、好操作,较大田作物节水30%―50%,无需大量施用化肥,符合我省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承受能力,而且经济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它是企业眼中的好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葡萄酒酿造在全国100个工业行业利税率排名中列第7位,产业的成长性、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都非常大。它是政府眼中的好产业。葡萄酒产业不仅能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还可带动酒瓶、包装和深加工等配套企业的成长,促进运输、贮藏、经纪代办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葡萄酒作为文化饮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庄园是发展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可以说,葡萄酒产业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这样好的产业,我们为什么不加快发展呢?
(二)我省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独特的自然条件。河西走廊和天水地区具有种植优质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特别是河西走廊广大沿沙漠地区,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具有生产酿造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河西走廊的葡萄产区都处在沙漠沿线的戈壁荒漠区,土壤矿质元素非常丰富,且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同时,这些地区可供开发种植的沙荒地和戈壁滩很多,为发展葡萄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所以,我省葡萄产区是我国酿造葡萄发展的最佳产区,是绝色食品、有机饮品理想的种植地区。
有这样独特的自然条件,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
(三)我省葡萄酒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河西走廊是我国葡萄栽培最早的地区,早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就种植、加工葡萄。魏文帝曹丕曾做《凉州葡萄诏》,盛赞凉州葡萄酒“甘于曲米,善醉而易醒”。唐朝诗人王翰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二是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区,正在建设酒泉和天水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17.5%,已成为酿酒葡萄种植大省。三是生产加工能力逐步扩大。基本形成了葡萄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灌装的完整生产链,年产能接近10万吨,培育了以莫高、紫轩、祁连为代表的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葡萄酒品牌。四是我省在发展有机葡萄酒产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紫轩是国内唯一获国际有机认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国家认证的5家有机葡萄生产基地2家在河西走廊(紫轩和甘肃威龙)。
有这样的发展基础,我们为什么不乘势而上呢?
(四)加快发展葡萄酒产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甘肃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若干意见》指出,我省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酿酒原料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葡萄酒产业作为高效节水生态型产业,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立防风固沙林带、建设农业示范农场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理想载体。国家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支持政策,可以说,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政策受益面很宽。加快发展葡萄酒产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有这么好的科学发展综合功能和国家政策支持,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做大做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