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时政

探秘博大精深之茅台文化 建党百年体验之信念力量

来源: 甘肃酒业网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记华商书院西北联盟校友会、甘肃义顺“茅台探秘·红色之旅”


【原创】甘肃酒业网讯:(文/图  杨家震)2021年5月24日,华商书院西北联盟校友会“茅台探秘·红色之旅”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华商书院西北联盟校友会会长、甘肃省酒业协会会长、甘肃义顺集团董事长张秉庆精心组织,亲自带领华商书院西北联盟校友会学员、商界领袖博学班39期学员,甘肃义顺集团、甘肃省酒业协会相关领导一行40人,踏上素有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美称的贵州。前往贵州茅台酒厂参观学习,身临茅台镇,缅怀革命先烈,参观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在遵义市参观“遵义娄山关”、“遵义会址”红色圣地。

探秘茅台文化

茅台镇是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除茅台酒厂外,还有茅台镇酒文化坊,茅台天酿景区。刚一进入茅台镇,就扑面而来一阵浓郁的酒香,让人未饮先“醉”。有人笑称,在这个小镇,连空气都是“茅台味”。参观团在茅台镇受到了茅台酒厂的热情接待,入驻茅台酒厂希尔顿花园酒店。

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筑质量之基,强匠心之企。5月25日上午,参观团一行首先来到茅台制酒二车间参观。制酒二车间是茅台酒股份公司唯一一个制酒参观的窗口单位,走在车间参观长廊上,晾堂里身着白色马甲的员工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车间最美的劳动风景线,也是聚焦车间工人生产工作的亮点。

在包装车间大家看到,红心向党、忠心报国、匠心强企、初心为民、仁心筑梦醒目的五心茅台标语。茅台包装是茅台酒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茅台酒的包装车间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着“液体美容院”之称。经过洗瓶、灌酒、贴标签、拴丝带和装箱等工序,一瓶瓶茅台酒封装完成后,就变成了你在货架上见到的倩影。工作人员介绍,包装工序又分为两段操作:“龙上段”和“地板段”。其中,“龙上段”寓意茅台生产流水线如生生不息的巨龙。灌酒的操作要求无菌无尘,所以就需要在玻璃密封区域里进行。

拴丝带的环节,是茅台酒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百名女员工身着统一的白色制服,端坐在流水线上,灵巧熟练地为每一个酒瓶系上标志性的红色丝带。工人们在地板上给茅台酒封装,跟着白酒一起装箱的还有酒杯和说明书。每名工人平均一天要装200箱左右的茅台酒。我们在车间电子屏幕上看到,今天的飞天茅台53°500ML生产计划31000瓶,冲瓶速度7200瓶/小时,灌装速度6700瓶/小时,封盖速度7000瓶/小时,贴标速度6600瓶/小时。这就是时间上的茅台工匠精神。

随后在中国酒文化城,参观中国酒源馆、中国酒器馆、中国酒技馆、国酒茅台馆、茅台名酒世界等多个展馆。茅台酒作为一张中国飘香世界的名片,工艺独特,质量上乘,是中国民族品牌的典范。大家驻足观看,仔细聆听讲解员精彩的讲解,对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茅台工艺和历史文化大加赞赏,对神秘的茅台酒酿造环境、工艺以及质量的坚守赞叹不已。

世界级酿酒大师、著名的白酒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季克良先生,一生与茅台结缘,不仅把茅台带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也把茅台工匠精神发扬光大。1965年,季克良写出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科学地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为中国白酒的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标准。后来,季克良陆续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还总结提炼了“茅台酒的十大独特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对茅台酒质量的把控和规范化生产,填补了酱香酒标准的空白。

茅台酒这样的民族品牌,传统的酿造工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带给了大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观看实景舞台剧《天酿》中,使大家体验到酱香酒独特的酿酒工艺与人们深度品鉴酒文化内涵相结合的震撼,领略了山水自然、品鉴恒古匠心、感悟人生百味。

来到茅台镇,第一不虚此行;第二极为震撼,茅台世世代代酿酒人几十年坚守传统工艺,始终如一,不断精益求精,绝不降低品质,严苛把守质量关,坚持工匠精神,才能酿出举世闻名、甘美醇香的茅台酒。


体验信念力量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矗立在茅台镇,建在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山顶上。塔高2万5千毫米,意为纪念惊天地泣鬼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塔身正面下端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塔名。纪念塔北侧有四幅浮雕,再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雄伟壮观景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的主要渡口。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西进经过仁怀,辗转奋战,迂回制敌,四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破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计划,从被动转向主动,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极其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昭示红军英雄业绩,教育启迪后世子孙。

5月24日到达茅台镇的当天晚上,观光团全体成员在张秉庆会长的带领下,在夜光和灯光的映照下,跨过赤水河铁索桥,拾阶而上,来到纪念塔下瞩目仰视高大的搭身,仿佛看到当年红军战斗的身影,听到了激烈的枪炮声。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他的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大家深深感受着红军精神,震撼着心灵。如果要问红军长征最经典的成功战例是什么,四渡赤水几乎会毫无悬念地当选。虚虚实实,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这些蕴含着中国军事智慧的作战元素,在四渡赤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令人击节赞叹!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2月,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发生的一场战斗。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来到娄山关景区门口,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没有太多拥挤的人群;没有嘈杂的闹声。唯有的就是青山、绿水、就是激情活跃,还留有一丝庄重,周围充满着浓浓的红色、战争气息……

山顶上大雾弥漫,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军旗、红军指战员的雕塑,这等一幕,大家不由的肃然起敬,驻足凝望,笔者此时心潮起伏,激情万千。这就是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战场,生动的画面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遵义会议让历史在这里转折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刻字,这是中国诸多革命旧址中罕见的毛泽东亲笔手书。从纪念馆的大门进入,一座镶红青砖的二层小楼静静伫立。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大家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保存的文物、资料。对革命先烈勇于斗争、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度了解这段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转折后的欢欣鼓舞。遵义会议在我们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留下了更深不可磨灭的记忆。

奋进新时代,不忘百年路。正值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会址大院里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单位、团体、学校等各级组织前来开展党史教育活动,院内也显得比较拥挤,我们的团队成员也纷纷拍照,留下此次珍贵的红色的记忆。

(编辑: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