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界精英

葡萄美酒夜光杯陇酒百亿产业的实现路径

来源: 甘肃酒业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5日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葡萄酒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长青教授在“陇酒百亿产业的实现路径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dcq.jpg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谈到自己对葡萄酒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从昨天到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甘肃是中国葡萄酒由关外传入关内最主要的集结点,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条最重要的传播带,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我们都在想中国葡萄酒的路在哪儿?甘肃葡萄酒的路在哪儿?怎么样把这些产业的优势转变为市场的优势?简单的说,葡萄酒的路在何方,实际上成了全国产区的问题。往西丝绸之路进入葡萄酒的发源地,进入葡萄酒的生产普及的欧洲,往东进入我们国家的沿海葡萄酒主要消费市场,现在看来往西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进入东部的市场,也是进入南部的市场。为什么呢?现在全世界葡萄酒行业都眼睛盯着中国的这块大蛋糕,但是这块“蛋糕”怎么切成了全世界人民的问题,而且是竞争极其激烈的问题。这里面怎么去做我想谈谈我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跟大家聊聊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特点、现状需求、甘肃产业优势瓶颈及对策建议。

  一、中国葡萄酒消费特点、现状、需求

  中国葡萄酒消费历史非常悠久,悠久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喜欢用张骞出西域说历史的悠久,但实际上是在我们国家现有的版图,西域六国葡萄酒的历史也从某些程度上是中国更早的历史。这里面有两个代表性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是所谓东方品种群的品种,像和田红、龙眼、无核白、无核紫,一直传播到我们的东边海岸昌黎。龙眼一直存在,这是在世界葡萄品种的分类里面有一个东方品种群,实际上是从两河流域向东部传播留下来的一条线路。这条历史远远的要早于欧洲西欧的历史和现代葡萄酒的传播史。光有这个历史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酒品历史,在南疆维吾尔族地区有一个慕萨莱思的生产,在中国太原清徐一个练白(音)葡萄酒的生产,两个如同一辙的生产工艺,是很古老的工艺。这种工艺在希腊、塞浦路斯仍然有人在沿用,这条线路的传播历史非常悠久。我们武威,我们河西走廊是汉唐开始的历史见证和延伸,这种见证有两个层次可以感受到。

  第一个层次:我们所说的“壶酒得凉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典故,实际上这反映了葡萄酒的稀缺珍贵,这代表了葡萄酒的消费,实际上我们反思一下十八大以前,我们国家很多葡萄酒早都是奢侈品,和当时“壶酒得凉州(音)”有很类似的现象。但是到了后面唐代出现了对酒歌里面的《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大家去看看这对酒歌的内容,好像葡萄酒就已经到了今天的卡拉OK一样。这是由奢侈品转入平民化日常饮用品的过程,后面又记载了中国怎么样种怎么样酿,一直到太原。这个消费历史是我们古代的消费历史,是2010年以前的消费,和现在的消费实际上我认为有相似性,怎么样让葡萄酒平民化、普及化成了这个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部分。我们看现在的销量在不断的增加,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量不管这个蛋糕切给谁了,总是蛋糕在做大。这是我们国家现在的现状。

  第二,我们看一下葡萄酒在中国的消费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哪里呢?它是多种酒精饮料竞争的产品之一,它要和白酒竞争、和啤酒竞争、和黄酒竞争、和各种各样的带酒精的饮品进行竞争。很多人一说葡萄酒老在想发酵的成本高,那么你想没想你的口味和市场对没对上?和市场的文化对没对上?我们为什么一说葡萄蒸馏酒就想到白兰地,而没想着葡萄果酒的蒸馏产品?我们为什么非要带有威士忌或者白兰地的橡木桶味儿的蒸馏酒才好像是葡萄酒做的?我们就不能做成像白酒一样的烈性酒的蒸馏酒吗?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我们这整个多酒种的竞争过程中自己把自己手脚束缚了,思想束缚了。

  第三,老外普及欧美为什么普及的比较好呢?首先大家要注意老外的葡萄酒普及有一个宗教祭祀的关联性密切作用,他因为宗教祭祀的原因要用到葡萄酒,所以葡萄酒很快演变成一个先天的日常消费品。我们国家没有这个关联性。我们大家看为什么白酒普及很快呢,自古就是这样的,我们的一些文化场合需求上的是白酒,所以很难让葡萄酒衍生成日常的产品,所以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白酒那样高度的酒现在还有1000万吨左右的产销量,我们只有100多万吨,这和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

  第三,它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以后才会产生的一个必然的产品。这个产品在新世界消费量的增加和它的主导地位产生也是一个方面,美国现在是世界葡萄酒消费第一国,也是由于它的经济,它的文化,它的生活品位的需求。我们国家汉唐,特别是汉代引进唐代大量消费普及,那也是除了经济原因以外生活品位文化的需求占到了主要的位置。这几个主要特点对我们国家葡萄酒消费来讲我们要把握住,这是我们个性化的东西,所以我们经常占不了市场和它有一定的关系,理解不够。另外,大家注意我们国家葡萄酒在酒类消费里面是占到3%,我们是不是让它上到5%、8%、10%?市场在增加,我们蛋糕切的越来越小,国产切的越来越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有85%的人不认知葡萄酒,所以我们走了高端的路线,走了奢侈品路线,造成了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这里面我想,我们都知道中国啤酒是占比很大的,每年消费2000万、3000万吨的啤酒。如果这个啤酒按照过去欧美的标准,我们去生产六点几的酒精度啤酒,我想中国的啤酒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量,也没有这么宽的普及面,现在人人都喝啤酒,我们是3.5度的,我们是4.0度的。为什么?怎么样和中国的对接?还有一个现象,如果我们的中国茶叶都按照茶艺的水平来饮茶,我想没有这么大的茶叶种植面积以及茶叶的普及,这里面有我们对葡萄酒的认知度问题。既然有85%对它认知非常有限,那我们大家看是不是应该把目标对准这85%的人群,我们看中国葡萄酒是用来干什么的。从十八大以后我们进入了理智消费区,中国葡萄酒更重要的是大众的日常消费,而且买葡萄酒的人开始喝葡萄酒了。过去是买葡萄酒的人不喝,喝葡萄酒的人不买,现在是谁买谁喝,所以说它成了自饮作为主要的。那么就出现了价格因素,价格因素主要的集中是50元-200元之间,那么有一些礼品性的价格会高一些,自饮接受度在100元-200元。有什么样的口味偏好呢?我想我把很多年调研的结果总结一下,大家看一下清爽柔和的需求,浓郁花香果香的需求,清淡口味的需求,还有对酒精度的需求以及颜色的需求,我做了一个总结。我觉得对普通的消费人群,对我们这85%对葡萄酒不了解的人群,葡萄酒口味习惯应该走向这五个方面,香味要突出的,口味要柔和的,味感要纯净的,喝完以后要爽口的,而且最主要是红的,中国人喜欢喜庆。不管是甘的甜的,只要是带点红的中国人都喜欢,我认为就这五个字:香柔净爽红。这是我们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葡萄酒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大量的占比最高的类型。南北方的区域有一些差异,北方人厚重一点,南方人喜欢轻盈一点,为什么出现这一种现象呢?实际上和中国的饮酒文化、饮食文化决定了它的结果,中国饮酒很少有像我们喝茶一样每个人泡一杯茶时不时的喝,而是要聚在一块。中国人也讲无酒不成席,餐桌的饮酒文化造成了我们对酒的需求。餐桌那又是一个饮食文化,所以把饮食和饮酒必须融合在一起去考虑,食物又是各种各样的口味,不像分餐制那样能够进行各种类型的配餐,能够根据个人口味的调整。所以这种现象造成了我们葡萄酒必须是一款产品对应的人群,对应的口味是多样的,要做到这一点,所以很难。那么难是对于要求高的,或者对于口味要求更复杂的比较难,但是对普通的人群来讲中国消费比较容易,所以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饮酒和饮食文化,还有就是哪些人在饮葡萄酒?第一是年龄大一点的健康消费人群,主要是对着心血管保健去的,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葡萄酒是洋葱葡萄酒,卖的还挺火爆。第二个是我们真正所谓懂葡萄酒的人,这些人是要找个性,要找特点,要找品位,要找风格。最后是时尚型的,在饮的过程中可能是无知之中慢慢形成的,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大家会看到国庆、春节、元旦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团拜都换成葡萄酒了,这就代表了时尚文化的变化,这里面需要根据个人的口味,还有一些是随性的。我经常跟大家说,你看国庆阅兵的前夜9月30号宴请所有人的时候,大家拿出来一杯干红,习总书记在祝酒的时候,很多人不可能说我不喝这个干红我要喝茅台,行吗?肯定不可能,所以你也是端着那杯干红,第一次可能不熟悉,第二次不熟悉,喝上三次你就说下次就熟悉了,所以这是一个刚开始的跟随消费。然后还有一些是我们不同的消费目的带来的消费,我们一些特殊的庆典,一些婚宴,一些派对,还有一些是为了喝酒消费的,就是要晕晕的感觉,还有说你看我今天喝了四瓶。这样的一些消费在南方地区占比还是非常大的,占了我们消费的很大量,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在去找这块市场。

  这种现象既然出现了这样一些特点,那么中国葡萄酒把它的标准做了修订,不能再按照欧美文化的标准要求我们的标准,所以我们根据中国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需求做了市场的鉴评标准。从十全十美的角度我们分了十项,从打分的角度我们给出了优劣,大家会看到把它分成了这么十项,每一项都是由低到高的,但是分的高低并不代表这个酒不好,而是代表酒的特点。比如说我的香味如果得到了五星,得到了十分,那么说明香味非常浓郁,口感如果柔和协调得到了五分,说明柔和但是不那么特别的强劲。每一个项的高低并不代表它的好坏标准,而是代表它符合不符合你的口味标准,就像上面大家看到的颜色,有浅一点的颜色,有深一点的颜色,有些人喜欢颜色亮丽一些,有些喜欢厚重一些,所以喜欢的程度不一样。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些消费特点。

  二、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的优势、瓶颈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的优势在哪里呢?我总结这么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2000多年前我们就是中国葡萄酒生产历史与葡萄酒贸易的通道,丝绸之路就要走河西走廊,是以汉唐中西方葡萄酒文化与技术交流的纽带,都要从我们这块过。我们又是中原葡萄酒文化历史的源泉,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葡萄酒重要的产区,这样的历史文化是很难被别人取代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样我们还有一个优势是自然生态及气候优势,这是独特的生态调整,光热比较充足,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干燥,而且空气风大流动性比较强,相对来讲病虫害压力比较小。正是由于病虫害压力小延伸出最后一条优势,生态条件下的优势是有机葡萄酒产区通过了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的认证。还有沙漠的南延,沙漠性土壤矿物元素比较丰富,土壤结构比较疏松,我们有祁连山充沛的雪水可以灌溉,这个灌溉更重要的是便于我们用于可控型的灌溉,而不是大水漫灌,大水漫灌肯定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和风格。由于这样的一些特点使我们这个地方具有这些特殊的优势,还有30多万亩的三大基地,有些这几年积累下来的科技攻关创新示范推广基地,有30多个品种50多个品系的苗木繁育基地,还有企业和酒庄20余家生产能力,还有一些品牌在成长。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具备了各种类型和葡萄有关的葡萄酒生产能力。从甜型酒到甘型酒,从蒸馏酒到气泡酒的能力,而且我们有比较好的政策,也是国家允许的列为甘肃发展第一位产业的优势,这是我们这方面的优势。

    有优势不可能没有缺陷,制约我们的瓶颈是什么呢?大家列了这么几个方面,生态的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和市场的优势。我们的产品同质化还是比较突出的,多元性的产品个性风格还是缺乏的,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弱,特别是产区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市场不够,和其他产区比我们是相对比较弱的。另外我们产业发展规划深度、广度,特别是规划的实用性不够。每一个省、每一个地区都有葡萄酒产业的规划,但是真正能用在产业上的有几个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解决产业问题的找对路子的又有几个,这也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们有生态的优势,往往宣传了优势忽略了劣势,而且劣势认识不足,很多人说这个地方的病虫害压力小,但是某一个年份不小心降点雨,就造成了没有防控意识的病虫害发生,这在西部的各个产区时有出现,这一块我们认识不足。我们雨热同季,或者是湿热同季,干冷同季,果粒比较大,营养生长不协调,冬季容易抽干,春天开花时容易受霜冻这种现象,我们还是认识不足。所以有时候我们到地里看种植的葡萄怎么了,今年萌芽又倒春寒了,为什么不跟进相应的预防措施呢?9月底我们到地里去看葡萄有了腐烂病,为什么不进行相关的防控?生产有机不是不让你防控,所以这些认识还不足。还有一个,我们的光热资源非常充足,但是分布不均匀,比如说9月份河西走廊靠近沙漠的地方温度下降比较快,低温上不去影响后期缓慢成熟过程中风味品质的积累和形成。还有一部分,前期五一不过,甚至现在5月10号不过我们心都放不到肚子里面,倒春寒不知道什么时候吹过来了。对土壤的处理,对土壤的多样性认识不够,这个园子里栽了三五年怎么会出现死树的现象了?你去看看土壤管理是不是盐碱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对这个认识不够,这样的不足造成了我们综合风味的成熟不均衡,也就是说我们各种风味品质的均衡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怎么办?所以我想系统的给出这么一些建议,葡萄酒产业的投资与收益时效性我们需要考虑,长期稳定的投入,前期还是不能犯错误,现在我个人有一个观点,我们国家这几年葡萄酒的市场走不出来,调整期为什么调整这么长?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发展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就选了那么三两个品种,缺乏了多样性开发的思路。所以说在投资与收益方面我们总是有投资没收益,影响大家的日常管理和竞争,而且也影响其他人进入我们这个行业的积极性。

    二是要注意产品的准确定位与规划。你是给谁生产什么类型的酒才能定位你种什么样的品种来做什么样的产业?产区要细化,我们一说某一个产区,说到河西走廊,甘肃实际上有两个代表产区,一个是河西走廊产区,从酒泉、嘉峪关到我们的武威,实际上甘肃还有一个产区是黄土高原的天水产区,但是都没有细化。武威、张掖和酒泉、嘉峪关差异很大的,生产的类型和品种的表现都不一样。再往小的产区说,现在酒泉也在搞小产区的认证,一去认证就希望把这一个产区都划到这个小产区认证里面去,小产区我认为后面对我们国家来讲,产区认证的越小、范围越窄,那么最后的这个产区知名度才会越高。一说甘肃的葡萄酒,一说中国的葡萄酒那有意义吗?没有什么意义,东北山葡萄也是葡萄酒。甘肃的葡萄酒从天水生产、嘉峪关生产、武威生产都一样的,到底是哪个产区?越小越有生命力,越有代表性。然后种什么样的品种选什么样的苗成了关键,这一块是我们过去犯错误的关键,为什么种那么多的赤霞珠,中国人不喜欢,或者是陈酿酒的占比非常小。那酒在全世界葡萄酒消费里面仅仅只占到5%,可能都不到。我们老在那里宣传这个酒被哪儿评奖了,喝酒的老百姓一喝不符合口味,就是拿什么奖也没有用,他不需要。说辣椒调味好不好,很多人一吃辣椒就吃不下去了,你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所以说多样化适宜的,适宜这个酒种的品种成了关键。然后是我们的工艺,适宜的工艺方法和流程,我们老说要用先进的工艺。什么是先进的工艺?我经常说没有先进的工艺,适合的才是先进的。我们很多酒厂生产时都是经验。昨天我也尝了不少河西走廊的酒,可以说全国的葡萄酒各个产区酒都做了大范围的品尝,虽然我不喝,但是都要尝。最后的结果一说就强调原料,原料是一个问题,但是工艺的错误,现在在里面带来的问题占比越来越高。再一个是设备的选型问题,我们都是先建楼堂馆所再做产业,这实际上是错的。再一个是原料基地的事,我们的原料基地脱节,种、酿、销的脱节,我们过去说是种、酿的脱节,现在是种、酿、销的脱节。很多人说我这个地方气候好,气候好能长出来好的葡萄吗?不行,要种,种植是需要人去调整的,要进行种植过程中的管理,要对它的品质进行调控的。过去我师父就这么教我的,我就这么种,所以我们有一些产区大家去看,包括西北的这几个非常好的适合的几个产区,大家会看到老式的种植方式留下来的东西,仍然根深蒂固的在某一些种植者手里面进行。那么,再一个问题是进行形象品牌文化和附加的功能怎么样界定?需要我们去注意。最后有两个点,从管理的角度要进行考虑,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我们一般说管种是管种的,管酿是管酿的,实际上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占领市场。所有的人从高效管理机制上来讲,管理体系的建设上来讲是围绕着市场产业链末端去建立产业的前端,个性的风格特点在市场上得到认可以后一定要反馈回去进行生产过程的稳定固化。这个是一个关键,这样才能提升品牌。

    最后还有一个点,全产业链科技支撑的体系。我们很多过去的科技支撑都是一个点,把一个点可以做的很深,但是全产业链组装到一个科技是人的关系,包括我们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个人才队伍不仅仅在酿造和种植的过程中,包括我们的设备,包括我们的管理人员,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一个酒厂为了两分钱的瓶塞造成酒封装以后漏气,进入市场以后品质劣变,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的采购要进行招标,价格的差异,辅料的价格差异直接导致了酒风格不同,招标就差那么一两毛的结果。这个管理制度是这样,财务制度就是这样,对不起了。所以我们这样的目标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围绕着目标,大家都是为了全产业链去做,可能会更好一些。

  三、有几个关键的措施。

  第一是多元化产品,我们有甘的、有甜的,在河西走廊甜型酒相对在国内还是比较早的,我们总是想搞陈酿的而缺少了新鲜的,轻盈酒体的类型。我们不要老想着厚重的,中国人很多人,特别是东南沿海市场和南方市场对厚重的很多人并不在乎,我们有普通酒,还有一些特种的葡萄酒,我们这里能不能做冰酒?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葡萄发酵酒和葡萄蒸馏酒,我觉得中国葡萄蒸馏酒的市场很大,想喝这样蒸馏酒的人也很多,中国是高度消费酒的习惯。我们不能按照白兰地的方法,酒坏了再去蒸,或者是按照白兰地的方法放三五十年,再去进行白兰地的勾兑,这个方向是错误的。类型由轻盈到厚重,由浅到深,有各种各样的酒,甘肃应该生产什么样的酒呢?我们把甘肃的产区给大家列出来,大家会看到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的西端天水,这个用什么品种呢?

  一般高台往嘉峪关方向和天水方向,赤霞珠这个品种成功可能性比较大,中间这一段大家不要去费那么大的劲,种植赤霞珠为主的,突出它的浆果香气和紫罗兰的花香,可以往陈酿酒方向走的时间更长一点,但是要防止植物味的问题。在我们河西走廊适合的第二个品种是马瑟兰,大家可以看到东西部是两个显著特点不一样的。东部是以花香为主的,在西部是黑浆果香气为主的一种风格,而且事实已经证明了从烟台、青岛,包括昌黎,一直到我们的新疆,马瑟兰都表现了很好的适应性和相对比较优良的酒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有个性。

  我想重点的介绍一下西拉,西拉在这个区域实际上很早就引进了,但是西拉的特点最后没有表现出来,我觉得昨天晚上第二款酒的是西拉,表现出了冷凉区域西拉的关键点,胡椒和它的一些红色浆果的香气。这个西拉在我们这个区域又是相对于赤霞珠成熟比较快的品种,比较适合我们河西走廊产区。西拉在澳洲的结果大家会看到,在balsa温热区和玛格丽特河的冷凉区结果不一样,我们这恰恰表现了玛格丽特河的胡椒香味,这个特点非常的显著。这刚好有别于南澳和南美的,更类似于新西兰和玛格丽特河流域的产区。出现了胡椒的味道,出现了草莓的味道,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果酱焦糖味道,我们在这里容易达到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产区,这么多年做的有代表性品种了,突出红色的浆果香气和热带的花香,热带果香的协调性是不错的。

  黑比诺多说一句,黑比诺在这个区域表现是完全不同于欧洲北部,包括法国北部和德国区域的黑比诺特点,这个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这的黑比诺的表现酒体厚度和强劲度有所提升,但是果香,特别是红色的水果香气有点偏弱,而黑比诺好的表现是红色的水果香加上陈酿以后带来的香料香气,和优质的单宁质感。在我们这儿刚好有一个改变,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个性。单宁起来了,结构感起来了,那么果香有所下降变弱,要求我们在工艺上改变,降低和缩短陈酿的时间,缩短进桶的时间,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还有一个品种是德国的紫大夫,所谓冷凉区域的品种,但是现在在炎热的或者是温热的区域表现出来完全不同于冷凉区的特点。紫大夫在德国做成的是黑色水果香,在我们这儿表现出的是什么我就不说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把总结点给大家看一下。大家看这个品种成熟比较早,表现出来花香非常突出,同时具有奶油和黄油的香气,以及一些显著的胡椒和香料的香气,这是在我们中国的西部。这个品种引入在中国东部做的很早,这两年在西部出现了特殊的品种特性,有点类似于雷司令在西部的表现。

  还有一个品种是琼瑶浆,在我们个区域可能容易表现出来很好的结果。最后一个品种是雷司令,雷司令在德国的表现一说就是花香果香,最主要的是汽油和煤油的味道,过重的煤油味,实际上是一个人感到很不愉快的味道,这在我们这个区域降的非常微弱。而那边的花香和果香提升非常好,所以这些品种对我们的区域来讲可能会收到更好的个性化表现,而且也符合我们中国人要求浓郁的花果香气,对煤油味和包括长相思的百香果味道,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不习惯的。这刚好是我们纠正了它的特点,在我们这个产区里面会表现的更好。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再给大家重点的提醒一下,也就是我们混酿。大家看我这里画了一个很复杂的雷达头,大家会看到各个品种的突出特点不一样,每一个品种的个性风格差异会很大。那边我们会看到颜色的模拟图,颜色的差异也会很大,这里面为什么总要一谈就谈单品种,再错不过了,世界上的单品都是留有15%—20%的品种混酿的余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波尔多很好,我们都成天说波尔多,就不看波尔多的酒,不管是左岸右岸都是混合品种酿造的。品种之间有优势,也都有缺陷,怎么样互补。现在的科技发展,不是靠人的感官了,是靠精密仪器和高科技,新世界能够改变葡萄酒的格局是和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基于一种感官风味分析技术来进行的混酿技术。大家会看到我们的混酿三个标准,我们的第二个标准是比例最好的,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是比例最好的。所以就把几个品种很科学解决掉,这是我做出来的1、2、3,第2号看到的是适合为陈酿酒的品种间的混酿,第3个是新鲜酒品种间的混酿,所以说混酿酒种不一样,我们混酿用的比例地块原料不一样。

    最后我要说的问题是葡萄蒸馏酒的问题。葡萄蒸馏酒总是想起白兰地,中国人有多少人喜欢白兰地带来的浓郁香味?没有几个。中国人更喜欢的是带有花香果香的葡萄蒸馏酒,我们总是用蒸白兰地的设备工艺去蒸葡萄蒸馏酒,大家会看它的香味分布,卡头去尾以后把好的丢掉很多,把该留的一部分也留了很多,但是把不该留的也留了很多。所以说总是口感上不是太好,有一段时间我们又采取塔式蒸馏,塔式蒸馏大家看到也一样。红颜色的代表着一种含量比较高,颜色越蓝代表含量越低,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研发。我们把欧洲的,包括我们国家的塔式蒸馏做了精细的改造以后,最左边的这边出来是真正的1号酒器,需要的香味全部集中在这个酒器里面,中间这一块是活泼的花香果香部分,最后面那一块是有部分花香果香,还有一部分的醛类物质含量,不好闻的,容易上头的全在那儿,我能够让它改变蒸馏的效果。同时我把1、2号按照比例混合,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总是要去用技术来改变我们的一些缺陷,由于目标不一样,我们不能用老是照搬别人的技术。

  在整个的过程,我觉得酒种开发有很多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需要去构思怎么样贴近老百姓,葡萄酒的路在何方?路在老百姓的口碑,路在市场的希求,只要解决了市场的对接,葡萄酒肯定会有比较好的产业形势和发展形势。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速记整理,仅供参考。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供稿)

 (图片摄影:杨家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