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道讲堂

100分钟演讲,黄奇帆在《浙商》年会上把“双循环”的历史背景、机遇作为都讲透了

来源: 文|《浙商》全媒体主笔 姚恩育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作为光大银行·2020(第十三届)《浙商》年会的重要嘉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在会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浙商机遇》为主题作了分享。他全面剖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发展、未来的可能性,以及在此环境下,属于浙商的全新机遇。

   (配选照片:摄影 杨家震

01  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的大战略。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冲击世界经济的背景下,此举既是顺势而为的战略举措,更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黄奇帆分析,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外需断崖式下跌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冲击,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甚至萎缩;二是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逐步加剧;三是劳动力增长出现拐点。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就从无限供给真正转向了有限减少,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四是煤电油气运等要素成本也随着大进大出而逐步抬高;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比以前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防污治污,原来发展经济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难以为继,过去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再受欢迎。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原来靠外循环拉动的经济模式面临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略。从供给侧下手,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力图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在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措施的作用下,从市场主体的培育到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营商环境的改善到创新动能的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持续释放,以供给结构动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特征的内循环体系逐步成型。

黄奇帆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思路不是突然提出来的,而是党中央早在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在酝酿了。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冲击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甩锅”“脱钩”的背景下,提出“加快形成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既是顺势而为的战略举措,更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配选照片:摄影 杨家震)

02  可为之处

黄奇帆表示,“我们在核心、高技术、基础性的关键性技术上投入不足,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够,种种问题导致有可能会在国际上被’卡脖子’。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正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在此过程中,黄奇帆鼓励浙商企业积极抓住机遇:“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立身之本、财富之源。而工业则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形成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的中心环节。新形势下,广大工业企业完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首先,企业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其次,应当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以新基建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建设产业互联网;第三,要打破部分行业政策性梗阻,促进供需实现高水平均衡。

在其中,他特别强调,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风口,当前应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大力发展以“五全”信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我国提出的新基建实际上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目前,我国是引领者之一,若能实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未来的政策环境上,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形势,黄奇帆认为,中国的发展将从过去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转化为既鼓励出口,又鼓励进口双向开放的贸易政策;既积极引进处资,又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从部分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开放为主,到转变为全国上下一盘棋,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开放的领域也从以工商产业为主,到金融、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全方位的开放;从侧重于资金、要素的开放,扩大到更广阔、更纵深的规则制度的开放,实现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

最后,黄奇帆表示,探讨内循环要牢记总书记讲话精神,牢记新格局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意味着,内循环为主,绝不是回到封闭发展的老路上。相反,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外循环来支撑和促进的。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益也会越来越好,中国经济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可期。